赫茲.

夠浪漫才流芳。

WHAT I LOVE ABOUT MARRIAGE STORY



*《婚姻故事》的算是观后感?

*剧透预警?(这戏没啥可剧透的吧)

——


敲下这一行标题好久,竟然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就像电影里的Nicole和Charlie终于决定要好好谈谈,却开始相对沉默。我不知道能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就像Nicole和Charlie不知道怎么调节和面对他们的关系。努力表达出的种种种种,大概都可以说是词不达意。


老实讲,这部电影和我想象中有一些微妙的不同。它并没有如我想象中那样,有很多煽情的、目的性极强要引人落泪的桥段,我担心的从头哭到尾也并没有如期发生。但是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鼻酸眼热。电影结束的时候周围是一阵默契的此起彼伏的吸鼻子的声音。而当字幕结束,鼓掌,灯亮,我弯腰拿包站起来,转身,正好和坐我后一排正在擦眼泪的姐姐对视。就像我看见她的眼泪,她大概也看见我发红的鼻子和将晕未晕的下眼线。我们像触电一般尴尬地立刻转开眼神,却又在偷偷转回的眼神再次相遇之后心照不宣地对彼此笑一笑。


我不知道她在哭什么。我甚至不知道我在哭什么。


翻豆瓣的时候我看到一条评论,那个人说,“我都没有结婚,我到底在哭什么。”


可是我依然很坚持——这部电影和其他那些,富有极具技巧的煽动和精准戳人泪腺的情节的,让人觉得某一时刻落泪是一种义务的,或者剧情一波三折抛头颅洒狗血的电影们,是不同的。


这部电影就像一条河,水到渠成,不容置喙,一切的发生都很温柔坚定而无可置疑。就像Nicole和Charlie之间的,那种沉默而压抑的暗流和博弈,那种克制却明白的撕扯和断裂。当双方律师在法庭上对峙,本来是生活里最平常不过的小插曲,也成为争夺抚养权的战争中精准计算过弹道和杀伤力的射向对方的子弹时,我看见一个插着玫瑰花的玻璃花樽的尸体,看见婆娑一地的残破花瓣、玻璃渣和水渍。


现在仔细回想,最让我难过的部分是,Nicole和Charlie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其中有无数时刻,无数机会,他们谁低一低头,就可以避免所有的撕裂。


可惜他们从始至终都高昂着头。


昨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这一点,她说:“两个人要在一起只要一个原因就够了,但是分开可以有千百万个借口。”


我想鼓掌。女士们是天生的恋爱哲学家。


让人为他们的悲伤结局感觉遗憾的情侣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犯众憎便放开,看着他们只觉得是世界太坏。所以我们哭宝黛,哭梁祝,哭劳斯和莱斯,哭罗密欧与朱丽叶;哭国仇家恨,哭势不两立,哭阴差阳错,哭生死两隔。但现实生活里能遇到的基本是后面这种,无论用何种理由来粉饰,都无法掩盖的一个真理——在普通人的苦情歌里厌倦才是永恒的主题。


而我始终为Nicole和Charlie感到遗憾。他们大概就是所谓的现在人们普遍执着于追求、寻找的,彼此的灵魂伴侣。他们相爱,相互支撑,相互理解。就算在拉锯的时候,他们也能为对方的成就送出发自内心的祝贺。他们之间的感情从电影开头部分的“What I love about Charlie/ Nicole”就能窥见一斑(这一部分在Netflix上有两支预告可以感受一下)。就算面临离婚,他们对彼此的描述依然温柔真挚,充满爱意。这样一对神仙眷侣也难逃一地鸡毛的分手结局,无怪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婚姻劝退指南”。


当然这部电影远远不止于“婚姻劝退”。我其实一直觉得要是一部电影就能改变观念,那这种观念是不是也太过于不坚定了一点。


前两年有一部难得的文科生拯救地球还难得细腻有人文关怀的科幻片,叫Arrival,我很喜欢。女主角Louise在习得外星语言后她的时间不再是线性发展。她看到了她的未来,失败的婚姻,早夭的女儿,可是她依然坦然地去爱,去面对将来会发生的这一切。


Marriage Story的女主角Nicole,在“What I love about Charlie”的末尾坦然地写下,“我只花了两秒钟爱上他”。我最喜欢的那一段独白里,她在女律师Nora的办公室里,红着眼眶却没有丝毫躲闪地说,“他让我觉得我死去的那部分活过来了”。但同时,她说她觉得Charlie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她,有时候她甚至想不起来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她的痛苦与怨恨也是那么的强烈和真实。但是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她依然能非常自然地弯腰帮Charlie系鞋带。


我真是喜欢这样的女主角啊。她们做决定都那么坦荡坚定,干净利索,简直堪称当代女子标杆。Nicole的离开,竟也只是因为不再甘愿困在他小宇宙损失对大世界的好奇,这样的女性视角竟然出自一位男性创作者之手,我有点惊讶又惊喜。大概这也是一种糟糕的对性别的刻板印象。讲真我没有看过Noah Baumbach其他的作品,但我知道他最出名的作品之一,Frances Ha,似乎也是女性视角。我不禁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好奇。


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高二上学期的政治期末考试,选择题有一副插图的配字没有印清楚。隔壁班政治老师来我们考室更正。那幅图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什么来着?不记得了。我就记得西装板正的老师,站在考室的讲台上挥舞着试卷,非常大声地用方言说:“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坐在电影院里抹着眼泪看到最后的时候,这个场景又蹦进我的脑海里。


要是爱与不爱就能起决定作用,那这个世界上的爱情故事一定会无趣很多。要是维系婚姻的只是爱情,那大家的生活应该也会容易很多。大概也就不会有那种对孩子说“我不离婚都是因为你”的,累人累物累街坊的父母。


前两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观点觉得很有趣。那位博主说“东亚女性太擅长用一瞬间的自我感动当作支撑捱下去了”。比如像王宝钏因为一句承诺独守寒窑十八年。她们渐渐把自我牺牲和奉献当成一种美德,或者说筹码。Crazy Rich Asians里面的“恶婆婆”不喜欢女主角,给出的理由不也是,你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你不懂牺牲,你不懂奉献,之类的。


这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吧。


值得一提的是,我之前去某校Open Campus蹭了一节话题非常好玩的英文文学课,主题大概是六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的东亚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之类的。那个教授一口流利的让人迷醉的纽约腔,说那个年代东亚女性在白人男性群体里其实已经开始受欢迎。原因是当时白人女性已经开始通过各种社会运动争取各项平等的权利,而东亚女性的自我意识尚还未觉醒。


非常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在五十年后的美国电影里还是会把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爆发作为一个矛盾引发点,而不觉得过时。


不过这部电影里的Charlie绝对不是那种不太讨人喜欢的大男人形象。相反的,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一个艺术家,在Nicole的描述里他也足够温柔、有魅力、富有幽默感,甚至还有些难得的孩子气。整件事对于处于被动状态,甚至还有些不明就里的Charlie来说,可能是双倍的无措与煎熬。


电影的最后,男人输了官司,独自一人回到纽约,在他们原来剧团常常聚会的酒吧里唱:Someone to hold you too close, hurt you too deep and make you aware of being alive.


唱完之后是长长的一声叹息。


他和Nicole,就是对方的“someone”。可是是someone又能怎么样呢。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不假。然而林若宁在一首歌里,就能从“世界事我没有关心唯独你可亲”,写到“世界事我尚要关心无论你可亲”。爱最珍贵也最廉价,它的得到与失去近乎儿戏。


写到这里我顿悟我为什么对这部电影有一种狂烈而偏执的喜爱。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真正有错的,但也没有人完全无辜。它所呈现的一切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人本身就是狡猾而多面的动物,善和恶并无明显的分界。生活不是三流爱情小说,不会片面的因为某事件的发生而改变故事的轨迹。


轨迹是一早铺就的。一瞬间的崩塌,是因为早已摇摇欲坠、不堪重负,而浮出水面的突发事件只是能被看到的、能被追究的最后一根稻草。到最后结局的过程不过都是不可置否的覆水难收。水泼出去的那一刻,镜子脱手的那一刻,纸被揉皱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注定不能回复了。


所以我才会说,这部电影就像一条河。



.

后面还有一点想说的话。特别无聊。

我其实想写一点点就可以了,结果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我非常喜欢这套戏,因为其实我能从中间看到很多我自己经历过的场景的影子,所以难免对它有偏爱。我看完之后有种非常强烈的欲望想和我妈聊一聊,但是我拨通她电话长篇大论地花了一个小时夸这部戏,夸Scarlett,夸导演和编剧,有些话我还是没能问出来。

这部电影的真实感是很可怕的。我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晚上就被一个正经历很痛苦的失恋的朋友叫去喝酒,某些时刻又感觉自己好像被扯进了电影里的某些场景。

当时这篇酸文卡在一半,无论如何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我现在终于写完了,第一个发给她看,又是在微信上一阵长吁短叹。

那天晚上很冷,站在阳台上手指放在栏杆上感觉能粘死。她仰着头说,这里能看到星星。

她好像还说他们原来站在这里看到过星星。

我可能当时确实喝得有点晕了。忘记跟她说,就算一个人也要看星星,也要快乐啊。

爱本身挺无趣的。真的。


评论(8)

热度(19)